交城及各村地名来历

更新日期:2018-09-10


微信图片_20180910091222.jpg

1
交城县

历史悠久,旧石器时期,境内已有人类繁衍,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,自隋开皇16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。夏属晋阳为唐国之地,春秋时属晋,战国属赵,西汉属河东郡,东汉复为大陵、晋阳。西晋时期属前赵离石,东晋先后隶属前赵、后赵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,分晋阳、文水县地始置交城县,因县治居汾孔二河相交处,故名交城(故治于今太原古交)。唐天授二年由古交移置今县址,唐天授二年间历代县名未改。五代时期,境地先后隶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北汉。明代隶于太原府,崇祯十七年属清。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划该县为交城、交西两县,民国三十三年复并为交城县。1949年9月隶属榆次专区,10月改属汾阳专区;1951年复属榆次专区;1958年属晋中专区,同年9月,该县与文水、汾阳并为汾阳县;1959年9月复为交城县;1971年划属吕梁地区恢复交城县建制至今。

2
城关镇

东街:明代为太平坊,清代沿之,民国年间称东南街。以方位而名。 

南街:明、清时期为道德坊,民国曰南街,以方位而名。 

西街:明、清时期属西隅坊,以方位而名。民国年间称西北街。 

北关:清代为市崇坊,以方位而名。民国年间称北城外街。 

下关:明代为市东厢,清沿之。民国时期曰下关,以方位而名。 

东关:明代为市东厢,清沿之。民国时期曰东关,以方位而名。 

蒲渠河:古为蒲渠所,经之地故名。 

磁窑:唐宋时期为瓷器产地故名,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。 

坡底:村址位于山坡之下故名,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。 

田家山:村后山地古属田氏故名。 

瓦窑:新石器时期为陶器窑场,秦汉为泰亭瓦器作坊故名,唐建龙港寨于村后大寨岭。宋代为步浑社,明代称清化堡,为青化乡所在地。 

梁家庄:旧为成村梁姓田庄故名,明末建村。清代亦名熬胶庄。 

西汾阳:旧处汾河北岸,故名汾阳。后洪水穿村而过,遂分为东、西汾阳,亦曰汾东汾西。 

东汾阳:见上。 

杜家庄:旧为杜姓田庄故名。 

杨家底:明代建村,以姓氏而名。 

沙坡:明代建村,旧处风化基岩上,故名。 

林泉:明代建村,旧为孙家底,**战争时期,交西县**政府内定为林泉。1950年正式更名为今名。 

杏坛:明代建村,古代杏树成林因名。亦曰杏滩。 

浑水:明代建村,旧名范家庄,1950年更名为洪水,1982年正名为浑水。 

郑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柏林:旧处柏树林中因名。现为镇属自然村。 

3
西营镇 

西营:春秋战国时为大陵县兵营,故名营儿村,清代亦称小营村。**战争时期定名西营。 

寨子:宋代为兵寨,故名。清代名石堠寨,与文水共属。 

城头:因位于平陵城之东首,故名。 

大营:春秋战国时为大陵县兵营,故名。 

大陵:春秋时为平陵县址,战国至北魏为大陵县址。明代为大陵卫,因其地古代高而平故名。 

东营:位于西营之东,故名。 

西石侯:古代为汾河南岸墩堠之处,故名。 

4
段村镇 

段村:汉代初建为印驹城,因汾水一冲为二段,为段城。后演变为段村。 

郑村:以姓氏而名。 

连家寨:以姓氏而名。 

王明寨:旧属清徐,1954年划归本县。 

郭家寨:旧称赵家圪垛,因地形结合居民得名。村废后为兵寨,郭姓迁于此因名。 

贺家寨:旧称任家圪垛,因地形结合居民得名。明代嘉靖年间,贺姓迁居于此因名。 

王家寨:以姓氏而名。 

温家寨:以姓氏而名。 

5
西社镇 

南堡:古名南社,元明五社之一。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。 

曲里:古名中社,元明五社之一。 

塔上:村址旧有古塔,遂名。 

阳湾:因村庄坐落在向阳山湾,故名。 

东社:古为祀水社坛,元明五社之一,因设在文峪河之东,故名。 

西社:古为祀水社坛,元明五社之一,因设在文峪河之西,故名。 

沙沟:古名北社,元明时期截岔五社之一,因村周沟谷多沙,故名。 

大岩头:地处中西川与西冶川分岔山岩前,故名。 

米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南沟:因村址位于川南之沟而名。 

野则河:因村址处川谷狭窄,村北十余里古代荒无人烟,故名野窄河,后易窄为则。亦云因地在南沟沟口,古代南沟曾冶银,南沟俗称冶子沟,因而得名。 

横岭:县志载,明代一夜之间“突起横山十余丈”,村处其南故名。 

西家岭:地处西冶河西岸山岭之上,故名。 

苗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

岩立:地处山岩之处,遂名。 

高家岭:以姓氏而名。 

6
水峪贯镇 

水峪贯:古为水谷村,清名水浴灌。因地处西冶河而名。新石器时期即有古人类居住。 

青沿:明代山东青州移民建村,为纪念祖籍而名。 鲁沿:明代山东移民建村,山东古称鲁国故名。 

吴家沟:以姓氏而名,为行政村,包括安头自然村。 

榆郡:旧为榆群、榆林,以其地多榆而名。1982年更名为榆郡。 

长树:1980年由长珍村与柏树底两村迁并,各取一字故名。 

牛心:旧村坐落于谷中石崖之上,方言崖牛相近,故误崖心为牛心。 

楼子山:宋代为冶铁炉之所,故为炉子山,后易炉为芦,1982年正名为楼子山。 

龙眼洼:地处通向龙堂岩之谷中故名。 

野珠:清名野猪,以其沟多野猪而名,后易猪为珠。 

西山头:因地处西冶川西部山岭南首故名。 

张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董家圪垛:以姓氏与地形相结合而名。 

背坡:因地处山之背而名。 

捻子山:因村址所处地形似燕子起飞,交人曰燕为念故名,村庄由义望耿姓创立,至今300多年。 

果子山:俗名拐子山,因地势弯曲故名。 

桃坡:旧多桃树故名。 

大足底:因村后山岭如一大脚故名。 

大游底:原名游家底,后于大足、河底二寸合并,各取一字遂为今名。 

西冶:古为义泉社,宋代大通铁冶监立西冶于此,故名。 

陈台:古代设砧为锻制采矿工具之处故名。方言砧陈相同,故误为陈。 

西孟家山:古为采矿工人所居,思乡心切,故名梦家,后易梦为孟,地在东孟之西,故名西孟。亦云以姓氏名,以山形似唢呐下圆上尖而名。 

东孟家山:地在西孟之东故名。 

西沟:以方位而名。 

大水:古代,沟谷水量很大,故名。 

前官庄:宋代为冶监所建,故名。 

后官庄:宋代为冶监所建,因位于前官庄之北而名。 

安家沟:清末安姓迁此故名。 

石家岭:以姓氏而名。 

成家咀:古代村东数里有古庙道宏寺,因村在古寺之西首古庙寺家咀,交邑读成曰蛇,寺蛇土音相近故误为成。 

7
横尖镇 

横尖:中西川到境改为南北方向,又位于交境西北之尖故名。 

后坪:因建村于神尾沟后坪地故名。 

神尾沟:古传有神隐居于此,交城方言读隐尾为“以”故名。 

黄鸡塔:旧时为黄芪塔,因鸡芪音近遂演变为今名,以盛产药材黄芪而名。 

长立:古为张姓所建故名,后去弓为长。 

二合庄:古由两家人合建故名。 

张沟:因姓氏而名。 

阳堤塔:因该村附近地形状如羊蹄,村后山梁旧有古塔,遂名羊蹄塔。后演变为今名。 

柴逯沟:旧为财禄沟,后演变为今名。 

大草坪:古代曾是荒凉草地,村建于上故名。 

王氏沟:村址旧邻古庙,村内王姓居多,故名王寺沟,后误寺为氏。 

杨庄:村址靠北坡,向阳避风,故名阳庄,后误为杨。 

阳坡:村址位于阳坡沟北南坡之上,故名阳坡。古代,因有龙母寺,故称龙母村。 

安上:旧名薛家堡,明代称安上,似其地古有庵观而名。 

社堂:古为附近居民立“社”祭祀之堂,故名。 

王家湾:原为义望王姓之山庄,故名。又因野狼出没,故名狼儿湾。 

刁窝:因村周山崖有老雕居住,故名清时期称为雕巢,后误雕为刁,称曰雕窝。 

山水:曾名中卷,古卷为圈,为放牧之所,**战争时期,为避免与本县钟卷相混改为山水,依山傍水之意。 

梅窑会:其地周围山沟,古代曾有矿窑,采矿人每与人于此会面后各奔东西,又音窑周生在山玫,故名。

苏家湾:以姓氏为名。 

水冲沟:地居狭谷,水患频繁,故名。 

市庄:从前,村内店铺作坊较多,为集市贸易中心,故名。 

偏梁:村址方位与所处山向不一致,故名。 

8
洪相乡 

洪相:村南与古道相向,故名。有新石器文化遗址。 

成村:北齐为成城村,元初为城村,元代中期称成村,因地近古城平陵而得名。 

安定:五代葬安敬思于此,元名安定庄,后为安姓定居之地。 

广兴:宋代名光化村,金代名广兴,明代或称步双村,俗呼广喜,寓意皆大欢喜。

西岭:位于交境西部山岭故名。 

西庄:以方位得名。 

范家庄:为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之一,以姓氏名。 

黄崖:因位于万佛崖之上,故名佛崖。佛、黄方言相近,故误佛为黄,称为黄泥。1982年2月正名为黄崖。 

圪洞坡:所处地形于山岭凹处,故名。 

窑儿头:因居民从瓦窑村迁居,瓦窑俗称瓦窑头,村人不忘故地故定名为窑儿头。 

申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槐湾:地处山湾,其地有大槐故名。 

裴家山:元代至元十六年为裴姓坟地山田,故名。 

斗足凹:村庄之处,地形狭小而名。 

落子岭:所处地形狭长如肋肢故名,落子乃肋肢之同音词。 

9
义望乡 

义望:传为狐突故里,狐突舍生取义遂名“义王”。因受害身亡,故王为望,加亡于头;或云,狐突岳丈故居,因重耳逃亡在外,外家经济支持甚巨,为思念其恩义,每年狐突诞辰之日而拜望故名义望。 

阳渠:地处古渠之北,故名。 

青村:唐代建村于汾河北岸,水草竹林一片青绿,因而得名。 

奈林:古代称沙果曰奈,村庄旧处果林,故名。 

三角:亦曰三角圐圙,以地形而名。 

覃村:古代地形较低,积水成潭,因名潭村,后积水干涸,遂去水旁成覃。 

王村:宋代建村,因其地东北旧有王墓山,西北有王山寺,遂名。 

夏家营:以姓氏而名。 

大辛:古与小辛合并为辛村,后洪水穿村而过,大者为大辛,小者为小辛,辛村旧为新村,新立之村,故名。 

小辛:古与大辛合并为辛村,后洪水穿村而过,大者为大辛,小者为小辛,辛村旧为新村,新立之村,故名。 

辛南:村庄建立在辛村之后,因位于其南故名。 

贾家寨:以姓氏而名。 

10
岭底乡

岭底:位于悬岗岭下,故名。 

魏家沟:沟原属魏姓,旧村在磁窑谷西侧山区,后迁谷内。 

石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郭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西雷庄:以姓氏而名,村位于东雷庄之西故名。 

东雷庄:以姓氏而名,位于西雷庄之东故名。 

马庄:初为丁家庄,后为马姓所居故名。 

竖石佛:村庄有北魏时期石刻佛像,故名。古代亦称数十佛。 

峁上:地处山峁之上,故名。 

窑底:村庄地处古煤窑北处之偏,故名。 

冯家塔:初为娄烦县罗家曲,冯姓迁居故名。 

偏交:位于交城之偏界,故名。 

光足:因村庄位于悬岗岭脚下,悬岗岭,俗称圆光岭,故名。 

安则:建村之前仅有茅庵, 

郑井:原名郑基,似为郑姓所属,后误为郑井。 

圪垛:村庄地处地形较低故名。 

王山岭:地处王山之巅故名。 

圪洞:村庄四面环山,地势低凹,遂名。 

窑则头:村庄位于古代煤窑之首,遂名。 

东庄:以方位而名。 

前火山:其地产煤,燃煤成火,位置在后火山之南,故名。 

后火山:位置在前火山之北,故名。 

后花塔:地处横梁,交人曰横为花,曰梁为塔,故名。为自然村。

11
寨上乡 

寨上:古代曾为兵寨,故名。 

庙东:旧名赵家圪垛,1962年因于圪垛村重名,又因地处古庙东侧,遂改今名。 

庙西:原名西坡,因与古洞道乡西坡重名,1981年改今名。 

阳坡:位于马鞍山南向阳处,遂名。 

野子咀:村外旧有宋代冶炉,遂名冶子咀,后误冶为野。 

小峁:地处小山梁上,遂名。 

东坡:因村庄建于瓦窑河东谷东侧而名。 

鱼池:以地形较低,遂名。旧曰宇治,新中国成立后更名。 

张畛:地处黄土梁,土地平缓较长故名。 

山怀:地处马鞍山之怀抱,遂名。 

圪垛:地处马鞍山下谷处,遂名。 

上庄头:以地形而名。 

峁底:位于山峁之下故名。 

冀家山:以姓氏而名。 

申柏岩:古代柏树生于山岩,故为生柏岩,后误为申。 

常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 

盘道:山路弯曲盘旋,故名。 

横头:山脉到此横对瓦窑河谷,遂名。 

细曲:建村处松林稀疏,树木细且弯曲,因名。 

苏家庄:原名张家庄,后改今名。行政村包括南塔自然村。 

木槽:村庄周围山沟林木较多,故名。 

前庄:地为山梁南第一村,故名。 

山庄头:古代于山梁建庄,村处山庄之南首,遂名。 

李家山:以姓氏而名。 

周家坡:以姓氏而名。 

马岭:以姓氏结合地形而名。 

歇马头:古代每年农历初二抬狐爷上狐突山,经此即驻足,祭祀后北行,故名。又因农历七月初五马鞍山骡马大会,外地马商经此住宿而名。 

柏崖头:清雍正年建,因高柏生于山崖,遂名。 

悬岗:村址位于古代瓦窑之首,故名窑儿头。1982年2月更名为悬岗。 

牛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 

杄树底:古代周围山坡生有红杄,故名。原为韩姓庄子,清光绪5年为清源县阎家营李氏所买迁居于此。 

麻岩则:地处风化岩层,遂名。为自然村。 

塔梭:其村地处二山梁之下,内宽外窄,形如梭,方言称山为圪塔,故名。 

12
古洞道乡 

牛头咀:村庄所处地形如牛首,故名。今迁并古洞道。 

逯沟:以姓氏与地形结合而名。 

席麻:因地处狐突山之阴,阴湿为隰,隰地生麻,后误隰为席。 

树则:古代其地多树,故名。 

王文:建村前为王族之坟地,居人之后曲土旁为文。 

芝兰:清初为紫兰,其地多生紫草,遂名。 

西坡:宋代建村,因地处西冶河西侧山坡,遂名。 

北塔:其地旧有古塔,遂名。 

寨立:旧建兵寨于此,故名。 

双龙:地处东岔沟河与西冶河二河相交之处。古代以水为龙,故名双龙。 

周家坡:以姓氏而名。 

岭上:旧址位于山梁,遂名。 

13
会立乡 

会立:柏峪河与文峪河交会之处,故名。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。 

岔口:位于葫芦川、中西川山岔之口,故名。系古代榆城旧址。 

柏叶口:清名柏峪口,后易峪为叶。地处柏谷沟口而名。 

神堂坪:元为当里村,后因有寺庙在侧,故名神堂坪。交地方言读堂为当。 

东沟:位于中西川之东,故名。 

西落沟:元名下西村,位于中西川之西,故名。 

田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 

小柏沟:其地柏林疏小,故名。 

孔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禅寺塔:古代为寺庙所在,并有僧人墓塔,故名。 

兑久会:古文喜悦之悦为“兑”,寓意永久快乐。又因其村址在禅寺塔西,卦象以西为兑,故名。 

高家坪:以姓氏而名。 

王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窑儿上:村址位于古窑遗址之处,故名。

中庄:位于窑儿与张家庄之中,故名。 

张家庄:以姓氏为名。 

柳树底:古代村内曾有株大柳树,故名。 

塔上:古名卧龙塔,所处地形如卧龙,故名。后简称塔上。 

西沟:以村庄西侧西沟而名。 

胡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 

14
中庄乡 

中庄:元代村为上中村,后易名为中庄。 

曹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上米家庄:以姓氏而名为米家庄,1982年更名为上米家庄。 

青崖沟:因沟内青石崖而名。与阳坡、半坡、圪洞三村合并为行政村。 

后庄:古代,戴姓弟兄二人于此定居,一住前,一住后,前为前戴家庄,后为后戴家庄,后简称后庄。 

前庄:为前戴家庄简称。 

翟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 

贺家塔:以姓氏而名。谷为贺家台。含郝家沟自然村。 

白草庄:其地牧草丰富,故名。 

双家寨:原名寨上,明嘉靖26年迁入双姓,故名。 

河西庄:位于文峪河之西,故名。 

寨则:古名靖安营,明清驻兵于此,故名。 

上长斜:因所处地形狭长而不正,故名为长斜村。后遭山洪,部分居民迁居下游,故名。 

下长斜:位于上长斜之下,故名。 

石沙庄:村址建于沙石滩,故名。 

新南沟:原住文峪河之南山沟,故名。1979年迁于沟口,新建村庄,故名。 

15
燕家庄乡 

燕家庄:原名武家庄,后燕姓居多,遂易武为燕。 

逯家沿:以姓氏而名。 

游家坪:以姓氏而名。 

东坡底:村在东葫芦口山坡东侧下,故名。 

申家社:以姓氏而名。 

冯家庄:以姓氏而名。传云古名马家庄,清初禁止山民养马,故更名为冯。 

康家社:以姓氏而名。 

横岭:东葫芦川由此渐窄,山形横向,故名。 

杨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 

兑久:古文以“悦”为兑,兑久寓意长久欢悦。又因其村在东葫芦沟谷之西,卦象以西为兑,故名。 

李家坡:以姓氏为名,村址旧在山坡,今已迁于谷中。 

王家沟:位于川东沟中,冠以姓氏。 

舍科:传云古代曾建社于山崖窟洞名社窟,后易窟为科。含大石头坡、张迷二自然村。 

黄土沟:地处黄土沟中,故名。含迷虎自然村。 

鱼儿村:旧名圪垛,后易鱼儿村,取意圪垛聚水能养鱼,故名。含后岭底自然村。 

16
惠家庄乡 

惠家庄:旧为王家庄,后易今名,战国时即有人烟。 

石沙峪口:地处小峪沟口,其地多沙石,故名。 

马家坪:以姓氏而名。 

蔡家社:以姓氏而名。 

罗板:古名罗坂。明代建村,以姓氏名。 

冯家口:以姓氏而名。 

石渠河:地处水流基岩之上,故名。 

小峪:小峪沟为西葫芦川支沟,村庄位于沟掌,故名。 

贺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 

南沟:地在李家沟之南,建村于南沟之中,因名。 

马安坪:所处地形如同马鞍,故名。 

向阳:原名圪垛,1982年更名为向阳。 

钟家沟:旧名中家沟,1982年更中为钟。 

胡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 

杜里会:该村位于西葫芦川分岔之处,东岔、西岔之水于此相会,本肚里会,意在山肚之处。后更肚为杜。 

李家沟:以姓氏而名。 

中圈:古为畜牧之处,地处上中下三圈之中,故名。 

大塔:村庄所在处山梁较宽大,故名。又传云村后古有一塔。宋代为驿店,名骆驼店

(来源:交城及各村地名来历)

201805311527758282470014695.gif


201803031520074815141075834_Watermark_Watermarking.png

 


相关阅读